青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彰显责任担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09:04:00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实习生何若萌 通讯员戴文彬、易蕊、常昌健 摄影王育洲)7月,武汉文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文韵传承”志愿服务队深入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和武汉市长江新区,开展累计长达二十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二十余名青年学子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深入感受乡村的脉搏与温度。

此次实践是以“青春赋能、情暖乡村”为核心,依托汉语言文学、艺术、新闻传播三大专业优势,开展了文化传承、产业助力、教育关爱等系列活动,用专业实践书写青年担当,在知行合一中彰显实践育人价值。

文化传承润童心,非遗焕发新活力

各专业协同发力,让传统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汉语言文学专业队员生动解读京剧脸谱中的忠义刚正精神,结合小暑节气讲解民俗智慧与农谚知识,引导孩子们通过剪纸感受文化魅力。暑期托管班中,队员们运用多媒体和动画,带领孩子们体验扎染、油纸伞等非遗技艺。围绕“十二生肖”和汉字奥秘,队员们精心设计了趣味游戏和手工实践,将抽象文化转化为孩子们手中可触可感的创意作品。

专业实践暖乡邻,光影创意助振兴

队员们积极运用专业技能解决乡村实际问题。新闻传播专业聚焦乡村老人与儿童的“证件照困境”,开展专项活动,累计为68人次拍摄并精修证件照204张,用光影传递温暖。艺术专业指导学生创作个性漆扇,带领孩子们用扭扭棒制作寓意吉祥的柿子树,传递非遗祝福。在“青春手绘·美丽乡村”项目中,艺术学子结合当地农耕文化,设计多个主题,完成300平方米校园墙绘,用艺术点亮了乡村校园环境。

产业调研探路径,融合传播促发展

服务队深入黄畈村珍稀菌产业基地开展扎实调研。汉语言文学专业队员认真记录“市场主体+农户+村集体”的联农带农模式,梳理生态富民故事,挖掘村民“顾家增收”的真实心声;新闻传播专业队员用镜头精准捕捉菌菇破土而出的生机、菇农劳作的身影以及现代化加工设备的运转场景,为产业宣传积累生动素材。

精神引领筑根基,红色血脉永传承

服务队邀请“断指教师”段太明讲授思政课。段太明用“良心、耐心、爱心、恒心、信心、责任心”的“六颗真心”以及32年坚守乡村教育的事迹,为队员们上了生动一课。志愿者前往桂花完全小学校史馆,通过聆听校史及英雄教师群体的事迹,承续英雄精神;开展“铭记七七烽火 赓续抗战精神”活动,通过升旗仪式、祭扫烈士陵园和参观革命历史展览馆,让师生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乡土回响见真情,实践育人结硕果

活动尾声,村支书在座谈会上动情说道:“刚开始听说我们村里来了一群大学生,本来是不抱什么希望,以为就是来走走过场,拍几张照片就走,毕竟咱这村子偏,可这十几天看下来,我是打心底里佩服!你们有能力,能吃苦,更是让咱村里人觉得‘咱这地方也能被惦记着’。我衷心希望你们以后常来!”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在田间地头触摸到了泥土的温度,更在文化浸润、教育帮扶、产业调研、精神建设等方面切实为乡村提供了助力,让知识不只禁锢在课堂,更流淌在乡路上、绽放在民生中。未来,服务队将进一步整合专业资源,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大思政课”走向基层、走向生活,让青春力量持续赋能乡村振兴,让“三下乡”的意义更深远。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青草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