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肇庆这些基地不简单!种出螺蛳粉“灵魂”原料、“植物界大熊猫”、可食用仙人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17:13:00    

发展特色产业,

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

近年来,肇庆以产业发展为引领,

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特色种植,激发乡村活力,

推动“百千万工程”结出硕果。

螺蛳粉的“灵魂”原料

- 揭秘万亩麻竹笋背后的产业密码 -

日前,

广宁县螺岗镇的一处山头格外热闹。

30余名来自各镇村的干部和种植大户围成一圈,聚精会神地听着广西“土专家”黄彦志讲解麻竹笋种植技巧。这场由广宁县竹乡绿美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竹乡绿美公司”)组织的现场教学,标志着国企主导项目万亩麻竹笋基地在“中国竹子之乡”广宁正式落地。


△广西种竹“土专家”黄彦志在指导广宁农户种植麻竹笋。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摄

该项目与广西柳螺香集团达成合作意向,

以生产麻竹笋作为螺蛳粉的原材料,

赤坑镇种植户冯大叔边录教学视频边感慨。

赤坑镇种植户

冯大叔:“以前广宁的青皮竹笋带涩味,卖不上价。现在种的麻竹笋可是螺蛳粉的‘灵魂’原料!”

这一转变背后,

是广宁对竹产业价值的深度挖掘。

竹乡绿美公司负责人伍尚杰,

算了一笔账:

麻竹笋丰产期每亩可年产竹笋3000斤、

竹材6000斤,

仅第一产业年收入预计达3000万元。

更关键的是,其背后连着的是一条产值超3亿元的螺蛳粉全产业链,未来还将配套发展芥菜、豆角等辅料种植,形成“竹笋+配菜”的复合产业模式。

△施工方在介绍万亩麻竹笋项目。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摄

广西柳州的经验,

印证了这一发展的可行性。

黄彦志介绍,

柳州已发展麻竹笋种植超十万亩,

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000元/亩。

广西“土专家”

黄彦志:“广宁的潜力很大!这里土壤疏松深厚,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希望以后不仅是竹子之乡,也是竹笋之乡。”

在螺岗片区山坡上,

一架大型无人机,

正将麻竹笋杯苗精准投送至预定点位。

现场工人表示,以往在此类地形运输竹苗,

至少需要7个人协作,

如今单机日运量达3000株,

效率提升近7倍,国企规模化种植的优势,

让高科技设备有了用武之地。

△大型无人机正将麻竹笋杯苗精准投送至预定点位。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摄

以上种种变革场景,

与肇庆市的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

高度契合。

近年来,肇庆相继印发了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以及加快竹产业、林下经济发展相关文件,着力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促进林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实现兴林富民、绿色惠民。

2024年,

肇庆提出打造广宁麻竹笋、封开坚果、

怀集砂仁等3个“百千万工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在扩规模、优品种、调结构、提质量、

强品牌、拓市场方面持续发力。

广宁县林业局

相关负责人:“竹乡绿美公司开展规模化麻竹笋种植,预计盘活超万亩闲置土地,将为全市竹产业定向培育做出示范和引领,助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植物界的“大熊猫”

- 让濒危植物变身致富金钥匙 -

在怀集青山翠谷间,

一场关于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

“双向奔赴”正在上演。

当地万亩茶秆竹林下暗藏“植物界大熊猫”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金毛狗蕨。

广东药科大学科研团队在此

建立肇庆首个茶秆竹林下种植示范基地,

探索通过“以竹养蕨、以蕨富民”的创新模式,

让濒危植物变身“生态富民钥匙”,

为传统竹林经济开辟一条“不砍竹也能致富”

的绿色发展新路。

广东药科大学教授

韦坤华:“这是我们去年开展‘双百行动’调研时的意外发现。初步推断,茶秆竹林特有的阴湿环境恰好契合金毛狗蕨的生长需求。”

△韦坤华团队在怀集坳仔镇的示范基地里种下300株金毛狗蕨。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摄

金毛狗蕨种,

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兼具药用和观赏价值,近年来,

金毛狗蕨的人工繁育研究有显著突破,

通过孢子育苗、

组培育苗等技术实现种苗规模化生产,

突破了为金毛狗蕨的种源瓶颈,

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也为传统茶秆竹产业突破粗加工依赖、

延伸价值链打开新路径。

广东药科大学教授

韦坤华:“我们今天带来300株人工培育的金毛狗蕨幼苗,从5厘米到20厘米的苗高设置多个对照组,这些数据将破解林下种植的技术难题。这不仅是生态保护,更是产业革命!”

韦坤华团队测算,

若推广至全县10%的竹林,

年产值可增加超亿元。

这一模式不仅盘活闲置林下资源,

更推动茶秆竹产业从“单一出口”

向“复合经营”转型,这种“林药共生”模式,

正推动传统茶秆竹产业从粗加工,

向“复合经营”转型。

△韦坤华团队赴怀集县推进茶秆竹林下经济示范项目。图源 广东药科大学科学技术部

可以吃的“仙人掌”

- 突破传统思维推动产业发展壮大 -

近日,

怀集县大岗镇大钟村1000多亩

食用仙人掌标准化种植基地郁郁葱葱,

其中首批20亩超1100株大苗

迎来开花挂果,

金黄的果花间结着翠绿饱满的果实,

一想到丰收的景象,让人嘴馋不已。

基地管理人员

李意兴:“基地主要种植云钻大红果和黄钻大黄果两个品种,耐干旱、适应性强,经改良后甜度可达22%,果实和鲜叶均可食用,果花可泡茶,原生态种植,具有广泛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食用仙人掌

食用仙人掌富含多种维生素、

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保健功效,

深受消费者青睐,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该基地从去年7月开始进场种植,

到今年3月基本完成种植,

已种下大、中、小仙人掌果苗约80000株,

总投资超600万元。

截至目前,基地带动就业5000多人次,

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60万元。

基地管理人员

李意兴:“仙人掌尚处于试验阶段,长势良好,预计1100棵大苗在6月份可进行鲜果采收,到10月份进入丰产期,亩产可达300斤,每斤30多元,一次种植、多年收获,经济效益可观。”

△图源 怀集发布

该基地还突破传统农业思维,

聘用当地“新农人”管理,

积极探索“仙人掌+互联网”产业融合模式,

拓宽销售渠道。

同时,大力挖掘仙人掌食用、药用、

加工等多元价值,着力打造全产业链,

深入开发仙人掌饮料、

凉拌小食等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

推动产业发展壮大,赋能乡村振兴。

△怀集县大岗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建设食用仙人掌标准化种植基地。罗昭 摄


林下可生金,绿富可双赢。

当下,特色种植产业在肇庆风生水起,

既可实现致富增收,

也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的活力!

来 源:肇庆发布综合自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怀集发布(记者 陈亦飘 罗昭)

编 辑:莫莎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青草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24